
发布日期:2025-08-21 23:39 点击次数:184
“在Edition XV上市之后,如果再让我推荐入门平板耳机的话,我依然会选择这个系列。Edition XV所满足的不只是烧友们当下对新声音的渴求,还是未来器材升级之后更高层次的审美需求。比起‘直推神器’的定位,或许后一层意义会更加深远。”
2015年底,HIFIMAN发布了Edition X平板耳机,开启了一个全新的系列。Edition X上市时售价达到万元出头,以当时耳机行业的物价情况来看,这价格实在是高昂;但如果放在平板大耳机品类里,说它便宜可一点也不过分——曾经“平板耳机”几乎就和“高端”“昂贵”划上了等号,比起当时HIFIMAN自家的平板旗舰HE1000,Edition X就“亲民”了不少。
Edition X系列并不简单地定位于旗舰的下位替代品,而是打出了“直推平板”的旗号——要知道当年平板大耳机的技术远不如现在这么先进、多元,市面上主流的型号基本上都是灵敏度低、驱动门槛高,极其难伺候的主儿;同时期便携播放器也还没有点出“大推力”的技能树,驱动普通的动圈大耳机尚且不容易,更遑论平板耳机了。然而Edition X在搭配便携设备甚至手机电脑的情况下,着实将平板耳机厚重、雄浑的独特优势显露了出来,一经上市,就成为包括我在内的众多发烧友津津乐道的话题器材。
时光飞逝,如今的平板大耳机已是今非昔比。日益成熟的声学技术不仅让平板耳机声音更完善,也让它们的价格不再“高高在上”,当年面对售价心存犹豫的我,也在后来的电商活动中果断入手了该系列上一个型号Edition XS。问世于2021年的它,也算得上耳机圈里的常青树了,碰到一些想要尝试平板大耳机的烧友,我总会推荐从Edition XS开始“入坑”——毕竟,它的把玩门槛的确足够低,很适合新玩家上手。
前不久,HIFIMAN终于发布了它的继任者——Edition XV。这款售价2499的新耳机和老型号从外观设计到声音表现都完全不一样,但它的骨子里,依然有Edition X系列那股亲切感。
Edition XV这一代在外观设计语言上发生了显著的变化,其中,头梁的设计几乎可以说是全方位升级。早期的Edition X、X V2这两款耳机采用单片金属顶梁支撑、头带调节松紧的模式,多少有点过于简单了;XS则改成蛋白皮包裹金属支架、两端用亚克力材料收束,这也是市面不少头戴耳机常用的设计。XV回归了金属支架+头垫的设计,但支架部分加粗、增厚,且设计成受力更均匀的圆弧形;头垫则采用更宽大的皮革料子制成。另外伸缩杆的位置预留了一定的转动空间,减轻了头梁张开时这个位置的受力。材料和设计的升级,一方面大幅提升了耳机的耐用性,坚固的工艺也让人用得更舒心;另一方面,支架提供较强的弹力,垫片分散了头顶压力,只要头部宽度在头垫的支持范围内,就能够兼顾佩戴时的稳固度与舒适感。
Edition X系列的耳机外壳过往都设计成开放式横格栅窗口,而Edition XV则改为细密的六边形孔洞。头梁和外壳的材质保持一致,银色配色也很亮眼,整机的颜值相当高。
在配件方面,Edition XV和XS基本保持一致。耳罩采用侧边小羊皮、顶面高透气纺织料组合材质立体剪裁而成,触感舒适,对声音的凝聚力也较强。标配的线材依然是单端线,双3.5接口设计为换线玩法预留了一定的空间。
在经历了振膜、磁体等核心元部件技术革新之后,平板耳机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对前端驱动力和控制力的苛刻要求。我之所以推崇系列前作Edition XS,除开价格因素,还考虑到它在保持这个系列“易驱动”特性的同时,还有着HIFIMAN自家的旗舰型号声音的影子。而到了Edition XV这一代,“平板味儿”又浓重了几分。
Edition XV声音中最吸引人的是它致密的密度。它的声音体态浓稠,音符之间存在一定的粘连性,乐感浓郁丰富,一耳朵下来的听感饱满。这也是Edition XV与上一代Edition XS最明显的差别之一——XV的声音要扎实得多,也更能体现平板耳机的经典特色,在聆听XS之后再切换到XV,听感由淡到浓的变化让人越听越过瘾。
与此同时,Edition XV在空间感塑造方面也颇有建树。作为全开放式耳机,它的声场很自然地向外延伸,没有特别明显的边际限制,即便声场绝对规模不一定有高端大耳机那么宽广,它也依然能够把空间里的层次关系尽力排布到位。它的动态应对流行乐、小编制器乐都绰绰有余,甚至演绎一些大编制乐曲的时候也能展现出虎虎生风的气势。这种对声音空间的处理方式,与Edition XS如出一辙;以往HIFIMAN Arya、HE1000等耳机描绘音乐场面时常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,这在Edition XV身上得以延续。除此以外,Edition XV的解析力比XS更出色,其对于比较微弱的、隐藏得比较深的音乐细节能够将其挖掘到表面更显眼的位置,令其易于感知。
在高密度和大空间感的双重作用下,Edition XV给听者绘制出一幅场面宏大但内容填充得颇为丰满的声音“画卷”,听感舒张而又饱满。以其演绎Scorpions和柏林爱乐乐团合作的《Hurricane 2000》为例,开场的管乐和弦乐组齐奏时瞬间为乐曲奠定了一个结构庞大的基调,而到吉他、贝斯、人声响起时,摇滚乐的配器与交响乐的编制形成明确的前后层次,所有音乐元素被安排得井井有条、不互相影响,最终呈现出颇有张力的效果。在两千多价位的大耳机上,这样的声音素质十分罕见。
在风格方面,Edition XV的声音力量十足,显得体格健硕,但丝毫没有侵略性,不会产生咄咄逼人的感觉。其音色带有些许的音染,在音乐元素之上“镀”了一层光泽,同时提升了润泽度,无论演绎男女声乐曲都有不错的感染力。
它的三频能量略往中下盘倾斜。低频的质地较为坚硬、直白,与动圈耳机那种软糯有弹性的低频并不相同;凝聚力强,音乐氛围热烈。中频厚度相当出色,各种音乐元素呈现得饱满而扎实;人声并没有刻意往贴耳的方向凸,而是与听者保持在一个合理的距离,兼顾歌手演唱的细节以及舞台的整体效果。高频并未有所缺失,依然有流畅而清晰的声音线条,极高频的延展稍微有些收敛。
Edition XV所走的风格路线,与Edition XS相比也有非常大的区别。XS留有比较深的声音线条雕琢痕迹,结像更纤细、精致,而XV在这方面则采取了相对更还原本貌的处理方式,将音乐以自然、质朴的方式表达出来。在三频的走向上,两者也有完全不同的侧重点,高频华美透亮的XS与中下盘扎实稳重的XV形成鲜明的反差。对于和我一样持有Edition XS的烧友,我觉得XV的出现更像是提供了另一种音乐审美的选项,“双修”XS和XV完全没有问题;相比之下,素质上的升级反倒是其次了。
以Edition XV的综合表现来看,我认为它最擅长演绎的音乐类型主要是泛流行乐。对于通俗流行乐,它能够将歌手的演唱细节和伴奏的情况有主次地呈现出来,和我们习惯的欣赏方式十分契合;如果是用它来聆听一些live版本的乐曲,它也能将音乐会现场声势浩大的场景表现出来。而在演绎爵士、蓝调等风格音乐时,Edition XV宽松而浓郁的氛围也和乐曲的味道有相当高的匹配度。甚至在演绎摇滚、电子乐的时候,它也能带来一定的感官刺激。
在Edition X刚上市的时候,就有不少普通听众将它用手机或者电脑的耳机口来直接驱动,倒也能听出不错的韵味。Edition XV某种程度上将这个优势进一步放大了,从直插笔记本电脑的效果来看,它不难达到正常的听音声压,也能够保证良好的声音氛围感,更重要的是其完全不出“恶声”,在不苛求的前提下还是可堪一听的。而在进一步搭配小尾巴时,Edition XV能搭建出一定规模的声音结构,声底也显然打磨得更加精细。当然,小尾巴搭配头戴耳机时终究还是存在结像不够立体之类的问题,我也并不指望它们能够将Edition XV实力彻底发挥出来,但这样的效果已经令人足够满意了。
“下限”保住了,“上限”能达到什么高度?我为Edition XV挑选了三款不同形态的器材测试搭配效果。
首先是便携播放器,我选用驱动力比较充沛的海贝音乐RS8来和Edition XV搭配。这套组合最令人惊喜的在于RS8能将Edition XV强大的声音密度充分地挖掘出来,且声底凝实有力,毫不疲软。RS8驱动下的Edition XV中频响应相对更灵敏一些,厚实的人声表现力较强,十分抓耳。
如果给播放器加一个素质上乘的耳放,如乐彼EA4,效果比起单独用播放器驱动又上了一个台阶。EA4在撑大Edition XV声场规模之余,赋予了它更清晰的分离度,让演奏现场中的复杂配器辨识度更高;能量更均匀地摊开到各个频段,不会淤积于某一个部分。整体上,外接耳放之后的整套系统听感趋于流畅、均衡。
EA4本身是一款玩法非常丰富的电子管耳放,其音色多达176种,正好可以借此探究Edition XV的风格搭配适应性。由于Edition XV阻抗并不高,因此EA4的模拟供电电压设置为±13V比较合适。在电子管音色方面,Edition XV声底也足够宽松,增加些微的电子管染色就能有不错的感染力加成,所以我倾向于将EA4调整为低输出增益(L挡)、输入电平衰减(ILA)、电子管恒压供电(CV)。而在静态电流工作状态调节上,我推荐将挡位往中等偏A类放大的方向调,以此获得更立体、凝聚力更强的声音结像,保持声底的活力。
在面向桌面使用场景、搭配分体系统时,Edition XV还能被进一步“榨干”潜力。它和拓品D900解码器+A90 Discrete耳放组成系统,声音细节的丰满程度接近于饱和,声底的安定感比用移动设备驱动时更强,给人一种所有音乐元素都“按部就班”、依次落位的感觉。在A90D之外,我也尝试用更高端的耳放来驱动Edition XV,所得到的素质提升已经不太明显;如果想要用Edition XV尝试组建桌面系统,这套搭配或许可以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。
从笔记本电脑一路搭配到台式分体解码耳放,Edition XV一直给人以可闻的表现提升。它对不同档次前端的适应性极强,低驱动门槛的属性和上台后兑现的巨大潜力在它身上兼而有之。它依然是我们熟悉的“直推神器”,但又远不止于此。
如果单单以两三千价位头戴大耳机的定位看Edition XV,它无疑是一款极富声价比的器材——出色的声音素质,有倾向性但大体不失均衡的风格,对前端器材极强的兼容度,这些特质都让它拥有相当高的竞争力。
如果以一款平板耳机的视角来看待Edition XV,或许能发现更多的价值。它像是一扇通往平板耳机领域的大门,门口照出HIFIMAN自家众多高端型号的投影,让我们得以用不算高的成本一窥高端平板耳机的门径。从这扇门走出去,平板大耳机这座曾经的耳机圈“高山”,也并非遥不可及。
所以,在Edition XV上市之后,如果再让我推荐入门平板耳机的话,我依然会选择这个系列。Edition XV所满足的不只是烧友们当下对新声音的渴求,还是未来器材升级之后更高层次的审美需求。比起“直推神器”的定位,或许后一层意义会更加深远。
以上。
閑雲散人记。